职位超市  新手指南 | 收费标准 |首 页|
 
30余户的小巷走出40名大学生 儋州有条"大学巷"
时间:2006-7-31 16:53:12 作者:海口人才网 点击: 评论
7月30日消息:“别看我们的仙塘巷只有30来户,但出的大学生却有好几十个,几乎每家都有,我家就有4个。”今天下午,在儋州市新州镇居民刘伯山的家里,他老伴指着儿子的照片自豪地说。

  小巷的大学生真多

  刘伯山的儿子刘超峰,是1994年考上复旦大学的,是仙塘巷的第一个大学生,留校后又读了博士。

  有了这个榜样之后,从这条100多米的小巷走出去的大学生,就越来越多。北京师范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中山大学、清华大学……学校一个比一个好,名气一个比一个大。

  始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仙塘巷,居民并不复杂,有教师,有干部,但更多的是种菜的农民和卖菜的小商贩,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培养子女上大学的愿望和努力。

  谢圣豪家靠打工、卖菜,供了3个大学生。木工朱吉奇,靠自己的打拼,让4个孩子全部上了大学……

  在小小的仙塘巷,光本科以上的,就有20多个,加上普通高校的,仙塘巷出的大学生有40个。

  拾荒阿婆要供孙子读研

  在仙塘巷的中间右侧,有一间不起眼的平房,住着一位73岁的阿婆羊乃坤。

  在简陋、破旧、光线昏暗的房间里,羊乃坤一边抹眼泪一边说,在孙子8个月的时候,由于家庭发生变故,她就和孙子相依为命,并艰难地把他拉扯大。

  羊乃坤起早贪黑,靠捡破烂供养孙子,从小学、中学,一直到供他上完北京中医药大学。 “现在他在广州,说是工作不好找,要考研究生。我说你想读就读吧,我继续供你。”羊乃坤说她最远曾到白沙去捡破烂。

  让她感到欣慰的是,孙子又懂事又争气,对她很孝顺。羊乃坤说:“孙子很小的时候,就摸着我的脸说阿婆太辛苦了,长大了他要考大学,挣钱养活我。”羊乃坤的话语充满自豪和期待。

  除了上学,大家不攀比别的

  谢圣豪的儿子谢海平,是2002年考上清华大学的,把整个巷子都羡慕得不得了。仙塘巷的居民,在外人面前,更有了骄傲的资本。

  仙塘巷的老街坊郑邦民说,他家也有一个大学生,让他感到自豪的是,这条巷子里的孩子求上进,没有打架斗殴的,也没有偷盗吸毒的。

  在仙塘巷,居民的住房大都陈旧,一律是住过几十年的平顶老屋,家里的陈设也都简单。

  退休教师刘伯山说,学生们互相攀比的,是谁的学习好。家长也跟着攀比,不是看谁家的房子漂亮、吃得好、穿得新,而是看谁家的孩子成绩高,考的学校名气大。

  在仙塘巷,为了供孩子上学,几乎每家都有借钱,有的甚至贷款。在外面打短工的郑成侬,现在有四个孩子都在读书,而且学习很好。他说,只要孩子能考上,他们卖锅卖铁也要供,决不能因为经济条件,使孩子上不起学。

  尊师重教成习惯

  说起大学生多,居民们还一致把原因归结为附近的新州实验小学。这些大学生的小学全部就读于此。

  家长们说,该学校学风严谨,老师敬业,基础教育扎实。虽然地处偏远乡镇,在教学质量上,该校却是儋州数一数二的小学。

  “学生的学习风气好,老师教学也有经验,”该校校长陈孟熙也不无自豪地说,“现在学校的老师和教室都不够,因为想来的学生特别多,连那些家在那大的家长,也有人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上学。”

  “老师们经常来家访,也来辅导学生学习,”家长谢圣豪说,“孩子们不会忘记自己的老师,我们家长,对老师们的功劳,也都记在心里。”

  每到过年,小巷子的家长们,首先都要去给孩子的老师拜年。放假回来的大学生,也把小巷子渲染得格外热闹。放假回家,他们最主要的事情就是成群结队,去拜访和看望老师。


Copyright © 2006 - 2007 海口人才网 ,all rights reserved